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摄影报道配资指数平台
9月13日上午,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,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齐聚成都,共同探讨艺术创作的多元融合与未来发展。
廖昌永接受采访
作为本次盛会的重要嘉宾之一,著名歌唱家、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,当天下午接受了媒体的采访,回顾了自己参与金熊猫论坛的感受,并围绕“中国音乐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”这一主题,畅谈了音乐与影视的关系、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,以及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路径。
1
《中国音乐走向世界,
不应盲目迎合西方审美
回到家乡,廖昌永愉快地用四川话与媒体朋友们打招呼。
谈及音乐与影视的关系时,廖昌永表示:“一个文艺作品,如果少了音乐,就少了一丝灵魂的东西。”他指出,音乐不仅是情感的放大器,更是跨越语言障碍、直击人心的桥梁。无论是默片时代的配乐,还是现代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,音乐总能在关键时刻拨动观众心弦,带来潸然泪下的感动或开怀大笑的共鸣。
廖昌永回到家乡心情好
他特别提到,音乐在诗词传播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。以宋代为例,当时“凡有井水处,即能歌柳词”,正是音乐赋予了诗词更广泛的传播力和生命力。即便在信息传播受限的古代,音乐也能为文化插上翅膀,使其跨越地域、代代流传。
面对“中国音乐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”的提问,廖昌永强调,民族性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。他以四川的《槐花几时开》《黄杨扁担》、川江号子,以及西北的花儿为例,指出这些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音乐,正是中国文化的“声音名片”。
“你一听就知道这是四川的、这是宁夏的、这是山西的。”廖昌永认为,正是这种“小异”构成了中国文化的“大同”。他强调,中国音乐走向世界,不应盲目迎合西方审美,而应坚持“求大同、存小异”的原则,保持中国音乐特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风格。
对传统与现代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,廖昌永侃侃而谈
2
文化交融不是简单的“输出”,
而是一种“互鉴”
在谈到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时,廖昌永表示,合作是共赢的前提,交流是发展的动力。但他也提醒:“如果所有文化都变成一种方式,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多样性。”他指出,文明的多样性正是其价值所在,而民族性正是世界性的基础。他以近年来中国艺术歌曲在海外的推广为例,说明如何通过诗词与书画的结合,赋予音乐更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例如“诗中有画、画中有诗”的理念,正在被融入国际音乐舞台,使中国音乐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更具辨识度。
在采访中,他提到恩师周小燕女士:“有一次,她穿着一件旗袍,美得像一幅画,而她告诉我,这件旗袍是50年前的。”这让廖昌永意识到,传统并不等于过时,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,是因为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。“正如中国诗词与书法,它们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也具备跨越时代的审美价值。”廖昌永强调,文艺工作者的责任,是用当代语言重新讲述这些传统故事,让它们在新的语境中焕发生机。他举例说,自己曾带领团队将中国诗词与音乐结合,创作出“李白诗意东坡诗意图”系列作品,在舞台上以“一桌两椅”的极简美学形式呈现,配合书法与多媒体技术,打造出一种“立体化的文化体验”。这种尝试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,在国际舞台上也引发了强烈共鸣。
廖昌永分享了自己参加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的经历。当时他带领团队演出“丝竹南韵”项目,将江南丝竹与福建南音这两种传统音乐形式进行当代编创,呈现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音乐语言。演出结束后,一位外国观众激动地说:“我们从没听过如此好听又好看的音乐!”这让廖昌永深刻感受到,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性。
他指出,这种文化交融不是简单的“输出”配资指数平台,而是一种“互鉴”。“我们不是单向地传播,而是通过艺术与世界对话,激发彼此的灵感。”他强调,真正的文化自信,是在尊重传统的同时,敢于开放、融合与创新。
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